在黄石市阳新县蔡贤村的一个叫作碉楼的地方,有个无名,无碑的小土丘。这里和其他的小土丘一样,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春天绿得可爱,冬天枯得荒凉。90年代,一个新疆军区的老军人来到蔡贤村。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老人来到了碉楼前的小土丘,老人激动地叫道“就是这里,就是这里,我的连长就躺在这里” 老人跪在土丘前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同往的群众也感动得流下了滚汤汤眼泪。回到村委会,老将军一眼就看到蔡祠小学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老人箭步来到石狮前,站在那里久久不语。(在蔡氏祠堂没复建前,石狮子就摆在蔡祠小学门前,现在这对见证了国和人民灾难的狮子就摆放在蔡氏祠堂内)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老将军和当地的老人一起重温了那段后人不能忘怀的烽火岁月。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给我们阳新人民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时的阳新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为了打垮,赶跑鬼子做出了最无私的奉献。当时在阳新地区有句歌谣:“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在国和这个当时叫安乐里的地方,南下部队359旅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重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也是南下部队人江南来首次大婕。
自从小鬼子进驻三溪口以来(今阳新县的三溪镇),鬼子对国和人民进行了残无人道的统治,见到跑动的人就当靶子打,见到劳力就抓丁,强迫其修工事,见到妇女就抓。为此当地人,大多只敢躲在大山里生活。女人们不敢洗脸打扮,身上故意涂大便,用黑芝麻放在头上或身上当跳蚤。男人们大多不敢下山。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妇女和男人被抓。但国和人民没有屈服,白天为鬼子修的工事,晚上又给扒了。晴天修的,雨天扒。很多次被鬼子抓的妇女,在送往三溪口的途中,被当地的游击队和乡勇给救了回来。鬼子一怒之下,一把火烧了安乐里四大家族的祠堂------蔡氏宗祠,熊氏宗祠,彭氏宗祠和伍氏宗祠。特别是蔡氏宗祠是烧得寸草不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只剩下那对石狮见证了那悲愤的一幕。伍家祠堂,鬼子点完火就走,躲在山里的伍氏子弟,见敌人走了,都跑下山来救火,得以幸免。
1944年9月,359旅南下支队在王震司令员,王首道政委的带领下,一路奋勇杀敌,先儙部队于1945年2月16日到达安乐里的大田畈,伍家祠一带。据老将军回忆,当年部队刚到安乐里时,当地群众以为是二狗子或是鬼子的部队,都躲在山里不敢出来。当时先儙队的领导就要求战士们帮老乡打扫庭院,战士们都蹲在农舍的门外。通讯兵到处朝天鸣抢,并喊话“老乡们,不要怕,红军回来了”。开始乡亲们还不信,后来几个胆大的摸下山来,一看正是当年的红军,大家就纷纷下了山。2月26日大部队抵达大田畈,得到伍氏族长的同意,司令部才进据伍家祠堂。由于连续10几天的急行军,司令部决定部队在此修整,同时为了防止三溪口方向的鬼子反补,并电告郭鹏,罗通率部向伍家祠方向靠拢。
在那段时间里,安乐里上演了一幕幕军爱民来,民拥军的温馨画面。男人帮着修工事,女人们忙着做军鞋,老人笑着烧茶水。八路军的口号声声入耳,汉子们的号子声字字温情。在短短的10天里,修建了蔡贤铺碉楼,冯奇铺碉楼,新街铺碉楼,和大田畈碉楼。每个碉楼相互照应。在大田畈,军民合力修建了牢固的工事。
在三溪口的鬼子,也在忙着调兵儙将,二鬼子和汉奸们也在大田畈对面建碉楼修工事。
其实,在大部队到达大田畈之前,大阳(大冶到阳新)的公路上,主力部队伏击了鬼子的部队。所以在大部队到达大田畈的下午,鬼子就组织了大冶,鄂州,阳新的鬼子和汉奸600多人向大田畈扑來。由于先儙部队和当地群众修的牢固工事,和八路军战士的英勇还击,一次次打败了鬼子的进功。在此次战斗中,二连担任主攻部队。在正面交火中,二连连长朱新阳,和战士们奋勇杀敌,让日军不敢前进半步。下午5点战争处于僵持状态。
此时通信兵发现日军占据了一至高点,对我军不利。司令部得到情报后,立即电告远去的先儙部队在2月26日6点在伍家祠堂门口集结,晚8点向日军发起总攻。二连连长自己揽下了在总攻之前摸到敌占高地周围的重任。7点,王震司令员,和王首道政委等支队的领导为二连的勇士们送行。在当地乡勇和民兵的带领下,二连在总攻前10 分钟到达了指定的位置。
在信号弹划破夜空那一刹那,大田畈顿时枪声,炮声,喊杀一片。火光照亮了夜空。此时我们的朱新阳连长,带着二连的勇士奋勇杀敌。只见我们的朱连长,枪响敌倒,刀起鬼亡。杀得鬼子胆颤心寒。二连的勇士们在朱连长的感染下,个个是关公,人人赵子龙,没有一个是孬种。
在二连向敌占至高点冲锋的过程中,朱连长的腹部不幸中弹,肠子都掉出来了。只见他双手把肠子塞到肚里,继续指挥战斗。在二连那群勇士们的猛烈攻击下敌占至高点以落入我军之手,就此敌人被压制在山凹里。鬼子见大势已去,只好夹着尾巴向三溪口方向逃去。
在这次战斗中共击毙日军60余人,二鬼子无数,缴获大量的物质。这是南下部队入江南地区来的第一战,也是南下部队下江南的首次大捷。只可惜那位八路军的英雄,那位唯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战死在阳新这片土地上的连长,朱新阳烈士却长眠在这片陌生而又可爱的土地上。
国和的记忆 国和是块红色的土地,她是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在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了好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优秀的国和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不能忘怀他们.他们和伍修权,彭方复一样,是我们国和人民的骄傲,也是阳新人民的骄傲.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他们应该成为国和人民的记忆.
伍国和,1903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伍家冲。1928年参加革命,任村赤卫队员。1929年参加大凤游击队,10月参加红五军第五纵队,先后任游击小队长、红军班长、排长。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立大功3次,多次受到越级提拔。1930年,任红八军团长。不久,在攻打阳新的战斗中牺牲。中共阳新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为了让人民永远纪念他,将他的家乡命名为“国和乡”。
张远方,1914年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张家山(彭氏宗祠西边隔壁)。15岁参加革命,先后任儿童团员、列宁小学学员、赤卫队员。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去互济会主任、县互济总会副主任、鄂东农民银行经理。在这些任职期间,廉洁清明,办事公正,深受干群信任。同年冬,在外出执行任务时,被敌人搜出文件,当即惨遭杀害。
蔡定禁,1910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蔡家祠。1928年参加革命,任赤卫队宣传员。1929年参加大凤游击队,转战阳(新)通(山)、阳(新)咸(宁)边境各地。同年秋,参加红十二军,任中队指导员。1930年7月编入红七团。1931年秋,转入红十六军,任团政治委员。1932年随军转战湖南,在浏阳县作战时不幸牺牲。
蔡略益,1902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蔡贤。1926年参加革命,在本村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大凤赤卫队,任大队长。次年参加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警卫营长、团副政治委员。1931年2月任红三师副政治委员,主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在拥红扩红运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赴阳新北乡检查游击队工作时不幸被捕。在大冶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费国绪,1900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费家冲。1929年参加革命,先后任村、乡赤卫队队长、赤卫军连长。次年参加红军,任红八军副连长。因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升任团长。1930年7月,红三军团南下时因负伤未愈,留下转入红三师任团政治处主任。1932年继续任团政治委员。10月,为保卫龙港,带头与敌人激战。龙港失守后退往武宁,在战斗中牺牲。
毛明杞,1914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毛坪。1929年参加革命,任赤卫队员、小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赤卫军连长。同年秋参加红军,历任红三师排长、副连长、营长。1931年编入红十六军,历任九师营长、团参谋长、团政治委员。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牺牲。
郑传忠,1904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1927年参加革命,任村农协会负责人。1929年参加乡赤卫队,任队长。同年夏在白沙铺参加红十二军,任一纵队小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三师,任副连长。1931年9月转入红十六军,先后任营长、副团长。1934年牺牲。
彭方坚,1904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安乐里彭家大湾。1928年在家乡投身革命运动,同彭振飞等一道开展“四抗”斗争(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次年在三溪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本村支部书记、区赤卫纵队宣传干事、赤卫军连长等职。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区、县肃反工作。1933年初,任阳新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局长。1934年带队外出执行任务时,在杨仕垅山顶遇敌,被捕后受尽折磨,仍只字未透,终在敌人的棍棒之下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