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这块红色布片要剪成凤凰的羽翼弧度,针脚得藏进贴布背后……”8月28日,在阳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湖北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学院“红韵新采”实践团的同学们正凝神聆听省级非遗传承人胡芳的讲解。这一天,他们与来自湖北理工学院国际学院的印尼、巴基斯坦留学生不期而遇,两校学子在五彩布片与针线交织中,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
阳新布贴,源自鄂东南的传统布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以黑色底布衬托五彩图案,融合剪纸、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被誉为“荆楚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色彩鲜明热烈,造型朴拙厚重,凝聚着浓郁的楚文化底蕴。
在阳新布贴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剪布、拼贴、锁边等工序。尽管工序繁复,但一针一线皆蕴藏着千年传承的智慧与故事。同学们跃跃欲试,在老师的指导下拿起针线,将五彩布片化为凤凰、花草等吉祥图案。“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巧思,”红韵新采“实践团的李煊同学感慨道,“尤其是转弯的拼接,差一针整体美观就差了。”
活动尾声,中外学子自发合影留念,镜头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绽放。印尼学生手持刚完成的布贴小作,巴基斯坦、印尼学子则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拍下的纹样细节。
实践团指导教师刘琼老师表示,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实践外的文化拓展,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通过亲手体验非遗,学生们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与国际友人交流,他们体会了文化共情的价值。这正是‘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当红韵新采暑期“三下乡”遇见千年布贴,当中国非遗邂逅世界青年,一场原本传统的研学活动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针线穿梭间,文明悄然传承;笑容绽放时,友谊已跨越山海。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渐入尾声,但服务基层、传承文化的征程永不落幕。相信这次与非遗相遇的经历,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坚定了他们传承文化、扎根大地的信念与担当。愿这份深入基层的实践精神能够延续,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