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藏古今,千针缝岁华
投稿
温雅茜于 2025/08/09 09:50: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14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为让拾遗队员深度触摸阳新地域文化脉络,在实践体验中感知传统技艺温度,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走进阳新文化馆,参观阳新历史文物,体验阳新布贴制作,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厚度。
拾遗队员在清晨走进阳新文化馆,一个承载着阳新地域文化记忆的所在。文化馆的洪老师,是这场文化之旅的引路人。老师讲解着阳新历史的脉络,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到不同朝代阳新的发展,那些珍贵文物,像是时光的拼图碎片,拼凑出阳新地区千百年的兴衰变迁。透过这些文物,队员看到阳新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奋斗、传承的身影,也深刻体会到文物作为历史载体的独特魅力,它们无声,却能传递最厚重的过往,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真实温度。
听完历史文物讲解,拾遗队员朝着布贴制作区域进发。洪老师为队员讲解,阳新布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宋,广泛流传于明清。起初,当地妇女利用裁剪剩下的边角布料,通过拼贴的方式修补衣物,后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阳新布贴不断吸收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元素,色彩搭配大胆鲜艳,造型古朴生动,饱含着阳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随后,孔老师为拾遗队员详细讲解制作方法。孔老师拿起制作布贴用的木框,将底布用图钉固定在上面,并强调图案需要对齐,底布需要钉牢钉紧,这样在后续的制作中才能避免出现褶皱的情况。队员一边听着孔老师讲解,一边拿着手上的工具模仿着实践,期间遇到的制作上的困难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化解。老师还特别强调,缝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针的间隙要一致,不能过于紧密或稀疏,因为“距离适当才能产生美”。
两个小时的制作中,队员们穿针引线,将细细的针穿过布层,针线在布贴边缘游走。此时此刻,文化馆里安静下来,只有针线穿梭的“沙沙”声,队员都沉浸在这慢节奏的手工创作中。
从历史文物的聆听,到布贴制作的实践,这一趟阳新文化馆之行,让拾遗队员对阳新文化与非遗传承产生深刻感悟:文物是历史的凝固,它们让我们知晓阳新从何处来;而阳新布贴这样的非遗技艺,是活着的文化,连接着过去与当下,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阳新文化馆之行,是一场文化的洗礼,让拾遗队员懂得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过去,更在于用双手与真心,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阳新的历史与技艺,继续温暖而坚定地走下去。(通讯员 温雅茜)